天才一秒记住【百花小说网】地址:baihuaxs.com
通过龙场悟道,王守仁领会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原来我们都把圣人之道当作是一种外在的东西去追求,好像当作是一种东西在那里,我们要把它找到。
现在王守仁说:“错,圣人之道,原本就在我的心里面,每一个人的心里面都有圣人之道。关键的问题仅仅在于你是否发现了它。你只要把你心中的原有的圣人之道显现出来,你就是圣人。”
按照王守仁的观点,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和世界上的人、事打交道。我们在打交道的过程当中,我们以一种什么样的心灵状态,去和人,和事打交道,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态度会直接决定我们和人和事打交道的结果。那什么叫做态度呢,态度实际上就是心灵状态,如果我的心,我的心灵是狭隘的、是自私的、是灰暗的,那么在我看出去可能这个世界也是狭隘的、是自私的,是灰暗的。如果我的心灵状态是宽阔的、是无私的、是光明的,那么我的世界也会变得是宽阔的、是无私的、是光明的。
在这个意思上面来说,如何实现心灵态度的转变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王守仁又给林正阳讲了另一个故事,中国古代有一部书叫做《列子》。里面有一个故事,叫《疑人窃斧》:有那么一个人,他有一天丢了一把斧头,他就怀疑这个斧头是隔壁老张家的儿子偷的。所以他看这个隔壁者张家的儿子,看他说话的态度,看他走路的那个样子,怎么看都像是一个偷斧头的人。过了没几天,他又从自己地里面又找到了那把斧头,回来再看隔壁老张家的儿子,这回怎么看怎么不像偷斧头的人。这个就是心灵态度决定我们的行为,决定我们和世界交往的方式的一个例子。
杜甫有一句诗很有名,叫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毫无疑问,通常情况之下,春天的花朵是给人愉悦之感的,大家看了都会很开心,很美丽,很好看,心情会很好。但是如果你恰好有伤心事。你心情很糟糕,你处在哀伤之中,你看到的那个花朵恐怕也在像你一样掉泪。如果你在跟亲人别离,你看到鸟从树上飞起,也会想到别离。鸟从树上飞起,这件事情,在你看起来就是触目惊心的。这同样是我们的心灵态度可以决定我们的行为方式,我们的世界观点的一个例子。
“龙场悟道”王守仁先实现了自己的心灵转向,实现了自己心灵飞跃的。
他领悟到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朱子学说的天理,要通过一草一木去格出来。这个工作太宏大,太抽象,穷尽个人一生都无法完成,要按照这个方式去寻求天理,一辈子也得不到。
天理在哪呢?就在人心。
“心即理”,天理在每个人心中都存在,换句话说,人人都能成为圣人,只是不自信,又不够努力,所以埋没了这位圣人。
人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如何找到这位圣人?王守仁将其归纳为“致良知”。
“良知”人人都有,圣人与普通人的区别,正在于圣人完完全全地“得到”了自己的良知,而普通人的良知,都被私欲和无明所遮蔽。
普通人心中的“良知”被自身不当的行为,观念所掩埋,所遮蔽。人若要成为圣人,则必须除掉这些遮蔽本心的行为和观念。
换句话说,格物致知,要格的不是竹子,而是自己。只要找回自己的良知,就和圣人无异。
士大夫,或者说知识分子的使命是什么?这点王守仁认同朱熹的回答:以天下为己任。也即是范仲淹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但在实践方法上,他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儒家的终极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理想放在那个朝代看都没有错误.矛盾的是,要想实现理想就得掌握权力,有了权力才能建立起秩序,让世界在理想的框架下运转。
权力在哪呢,当然是在皇帝手里,所以儒家知识分子的行道之路,就是用自己的理论去说服君主,希望君主按照自己的理论去改善,乃至于重建人间秩序。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连山归藏》转载请注明来源:百花小说网baihuaxs.com,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