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达(1885~1956)字遇夫,号积微。中国语言文字学家。有《积微居甲文说》、《积微居金文说》等书。除语言文字学外,杨树达对《汉书》用力极勤,成《汉书窥管》。
1885年6月1日生于湖南长沙,1897年考入时务学堂。1905年,官费赴日本留学。1924年,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主任教授。1926年后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等职。杨树达初治经书。留学日本时,参考日语和英语语法著《中国语法纲要》。后又成《高等国文法》一书,着重虚词和句读,揭示了文言语法的一些规律,是30年代的一部重要语法著作。
其后又加以改编,打破语法体系,以词为纲,以注音符号为次序,另成《词诠》一书,集《马氏文通》以来虚词研究之大成,至今还是检查古汉语虚词的工具书。
杨树达在语言文字学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的早期研究,即古汉语语法方面,兼及修辞和其他。二是他的后期研究,即文字学研究方面,兼及训诂、音韵和方言等。
在汉语语法方面,他著有《古书疑义举例续补》《中国语法纲要》《高等国文法》《词诠》《马氏文通刊误》(商务印书馆,1931年)及《中国修辞学》等。其中《中国语法纲要》是仿英语语法而写的一本白话文语法书,目的是为教学的需要而分析白话文的语法结构。
《高等国文法》是作者积多年教学与研究的经验于20世纪30年代写成的一部博采众家之长的古汉语语法著作。该书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中订正了《马氏文通》的一些错误,树立了以划分词类为中心的语法体系,揭示了文言语法的一些规律。
《词诠》是《高等国文法》的姊妹篇,是其另一部代表作。该书仿《经传释词》的体例,解释了472个虚词,是当时同类著作中收词最多的一部。克服了清代人讲虚词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弊病,结合文法来讲解,从而使文言虚词的研究从清代的训诂学提高到科学的文法研究的高度。该书集《马氏文通》以来虚词研究之大成,多有精辟见解,颇具学术价值。
研究文字学是起源于对章炳麟的“形声字声不含义”观点表示极大的怀疑。认为“形声声类有假借,同义字往往同源。”其研究方法是“循声类以探语源,因语源而得条贯。”在方法上受到了欧洲语源学的影响,因而研究独具特色且成果超过了前人。
杨树达的文字学研究中富有创意的基本论点是:形声字中声旁往往有意义;造字之初已有彼此通假的现象;意义相同的字,其构造往往相同或相类;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四书的字往往有后起的加旁字;象形、指事和会意三书往往有后起的形声字。他从事的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郭沫若在专业上和杨树达有相同之处,但在过去公认杨的学术地位要高于郭。20世纪40年代初,杨树达对郭沫若的《两周金文辞大系》就说过:“觉可商榷处颇多。”而郭对杨却是极尊敬的。1940年12月25日,郭沫若致杨树达的信中说:,“就整个言之,我兄于文字方法体会既深,涉历复博,故所论列均证据确凿,左右逢源,不蔓不枝,恰如其分,至佩至佩。”
此后郭杨之间时有信函往返、从论学的内容和行文的谦恭,能看出郭沫若对杨树达的学问是很钦佩的。但令人沉思的是随着两个学者地位的转移,郭沫若对杨树达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以杨树达在中国学术界的地位,他的学术成果的问世,已经很少有什么阻碍。但不知什么原因,后来杨树达的学术成果问世,却需要由科学院来审查。先是李亚农审查他的《金文说》,评价不高,还有唐兰,颇有微词。不管怎么说,李亚农、唐兰总还是学者。使杨树达不能容忍的是当时的科学院竟让根本不懂学术的人来审查他的著作。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百花小说网【baihuaxs.com】第一时间更新《必知的语文学家》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