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名人之九》转载请注明来源:百花小说网baihuaxs.com
龚自珍
龚自珍(1792—1841年),清代杰出思想家、文学家。又名恐祚,字瑟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进土,宫礼部主事。通经学,为今文学派。曾与林则徐、魏源等结宣诗社,研求经世之学。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要求改革。其诗渴望变革,具有追求理想的强烈精神,气势磅礴,色彩瑰丽,散文亦具特色。有《定庵全集》。
龚自珍12岁时,拜一位人品端正、学识渊博的宋先生为师,学习《四书五经》。一天,宋先生指着一盆水仙花叫龚自珍写一篇赋文,龚自珍稍加思索,拿起笔来,一气呵成,不到半个小时就写成了。宋先生看过之后为这位学生的才华感到惊讶,他对龚自珍的父亲说:“你儿子的文章哪里像—个12岁的孩子写的?就算与那些名家相比也没什么不可以的!据说唐代的诗人王勃是个神童,这孩子与王勃相比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前途不可限量!”
龚自珍19岁时,在家人和老师的要求下,他准备去参加顺天府乡试。他也曾设想自己可以凭借科考这座桥梁,一步登天。这年的考试分3场,龚自珍都参加了。9天3场,他感觉不错,考卷交了之后,他便回家了。放榜那天,他亲自去看,龚自珍正榜无名,但他在副榜20名处发现了自己的名字,总算没有名落孙山。他以此安慰自己,心想也可以向父母老师作一个交代。
在回家的路上,龚自珍思忖:自己的才学文章不能算差,怎么就不能中正榜呢?越想越觉得生气,越想越觉得这科举取士的不公。最后他做出结论:公平与不公平虽然是不能改变的,但人是可以选择的。
龚自珍在科举上失意后,心情一直不好。在一次游玩中,龚自珍心情沉重地想:自己已经29岁了,仍然一事无成,真没脸见父老乡亲。
他多么希望有伯乐发现他,举荐他。但是那僵死的八股文把他挡在门外,他意识到,自己的理想与自己当前所走的道路很不一样,只有改革了科举制,不再只凭八股取士,选拔人才凭真才实学,他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他经常用笔来抨击不合理的社会,呼吁社会来一番重大的改革,他用诗表达了他的心愿: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yin)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后来又参加了几次科举考试,但都又名落孙山,他不能相信自己所擅长的东西被说成不合格,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寄情山水,一口气写了15首游历山河的诗,反映了他想要超越现实却始终不可实现的苦闷心情。
其实龚自珍平时除了读书、写诗作词之外,还比较留心国事,由于对国内国际形势的了解,他的历史使命感越发强烈。他觉得身上的担子沉重了。位卑不敢忘忧国,他针对当时中国人口日增、经济衰退、游民增多,以及边境动乱、沙俄虎视西北边陲,外患日深的现实,查阅了大量历史上的地理资料,在他20岁时,写成了一篇《西域置行省议》的重要著作。著作中提出了许多有参考价值的意见,但无法呈奏皇上。
后来,果然不出龚自珍所料,恰在50年之后(龚自珍已去世30年),即1871年,沙俄悍然出兵侵占了我国西部的伊犁地区。到1881年,沙俄又强迫清朝廷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中俄伊犁条约》。龚自珍的《西域置行省议》当时没有产生什么作用,清朝廷受此打击之后,慢慢认识到在新疆地区设置行省的重要性。在后来新疆正式建省时就参考了龚自珍的著作。就连清末名臣李鸿章也对龚自珍的文采极为称赞。
龚自珍出生在一个世族书香和五代官宦的家庭。祖父和父亲除了任官,还有著述。母亲是著名的文学家段玉裁的女儿,也会写诗作文。这样的家庭环境为龚自珍的成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龚自珍从小资质聪慧,思路敏捷,兴趣广泛还肯刻苦钻研。
龚自珍的生活时代,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迅速崩溃、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中国的时代。由于当时社会危机的影响,各族受压迫人民的起义烽火此起彼伏,不断地摇撼着清王朝的统治。敏感的龚自珍真切地感受到时代脉搏的激烈跳动,他再也不能按照外祖父指点的考据学老路子走下去了。他愤世嫉俗,去寻求变革的思想。他把宋代王安石作为学习的榜样,曾经九次亲自抄录王安石那篇鼓吹改革变法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认真阅读,爱不释手。当时的诗人张维屏曾感叹地说过,如果龚自珍的政治主张得到实行,恐怕他就是又一个王安石了。
21岁后,龚自珍写了很多批判和揭露封建社会黑暗现实的文章。其中最有名的是《明良论》、《乙丙之际著议》和《尊隐》等。《明良论》共4篇,主要抨击了清王朝官僚政治的极端腐败,指出封建官僚集团的寡廉鲜耻和昏庸无耻。在《尊隐》一文中,龚自珍已经看到“山中之民”这股力量,正在蓬勃崛起,即“天地为之钟鼓,神人为之波涛”,预言腐朽的清王朝可能被这股反抗力量所埋葬。在龚自珍笔下,当时的社会情景是:“日之将夕,悲风骤至,人思灯烛,惨惨目光,吸引暮气,与梦为邻。”(《尊隐》)说明清王朝已经到了日落西山的“衰世”时代。可以看出,龚自珍在这篇文章里,尽管不明确“山中之民”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政治力量,但这位思想敏锐的诗人,仿佛已经听到大规模反抗清王朝斗争暴风雨来临前的隐隐雷声了。
龚自珍27岁就中了举人,可是后来屡试不中。30岁时,在清内阁的国史馆中任中书,这使他有机会翻看国家的大量藏书,又由于跟随父亲调任,奔走南北,即看到了统治集团的内幕,又接触了社会,促使他关心“世情民隐”。他从挽救清王朝危机出发,疾呼要打破“万马齐喑”的局面,极力主张“变法图强”。他指出:“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便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上大学士书》),这种历史发展和变革是不可抗拒的必然趋势。他又说:“一祖之法无不弊,千夫之议无不靡。与其赠来者以励改革,孰若自改革?”意思是说,一个朝代的弊政总要被下一个朝代废除。现在当朝的,有了弊政,与其等到后来的废除,还不如自己趁早废除掉。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华娱调教师》【手打小说网】《死灵法师在末世疯狂屯兵》【美艺言情小说书馆】【笔趣库】《我靠弹幕成为柯学传奇》《公路求生,神级宝箱开局》《北宋穿越指南》《泰昌大明》【奇热小说网】
于泓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花小说网baihuax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