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党人数锐减,在政治斗争中就处于很大的劣势。
只要稍微有点政治头脑,就可以看清形势,东林党的情况已经呈现糟糕的状态。
有见识的东林党人也看明白了。
其实东林党人也不乏智囊,号称东林七君子之一的黄尊素(也就是我们后来熟知的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的父亲)和汪文言并为当时“东林党的两大智囊”,历史记载他:精敏强执,謇谔敢言,尤有深识远虑,为权宦所忌。
黄尊素在东林党人和阉党闹摩擦的时候就悄悄告诉杨涟,和魏阉做斗争,不宜直接对决,而应采取谋略,避其锋芒,不能和对方闹翻,要学会打圆场,斗争可以施行很多方式,不用一种方式死磕到底。
针对东林党人的现状,他建议可以用以退为进的方式,一步步稳扎稳打,黄尊素的建议可以说很符合实际,魏忠贤对你说了什么坏话,你不理就行了,找你的碴,你能躲就躲,能退就退,不用那么逞君子风范。
和对方对着干,撕破脸无异于是最危险的方式。还不如韬光养晦,好好积蓄力量,古人讲,君子报仇,十年未晚。待力量强大了再反击也不迟,再说现在东林党人和魏忠贤的阉党势力已经不对称,东林党处于绝对的弱势,因此采取一定的守势很有必要。
可惜能够领悟这样的东林官员太少了。叶向高作为一个重要的人物,就应该知道这样的后果,意气用事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他作为位高权重的首辅,可以说是东林党人遮风避雨的一把大伞,很多东林党人都把他视为领导的核心。不过遗憾的是,他的文人精神害了他,他太过于看重自己的得失和名气,苦了东林党人和自己。
杨涟觉得黄尊素就是胆小怕事,后退是多么羞耻的行为,他自然不能接受,大丈夫做事情就要讲诚信讲操守讲原则,一个士大夫如果没有人格操守那还谈什么理想,作为一个大臣遇到麻烦的时候不仅不能退让反而要迎难而上。这才是君子的风度。
杨涟这样的人物,诚然有一腔爱国的热血,但做人太过于死板,缺少一种灵活的处理方式,很多时候给自己造成了不少的麻烦,特别是在腥风血雨的政治斗争中,常常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折损了叶向高,东林党势力孱弱,但也还有一些实权在握的官员,比如吏部尚书赵南星,叶向高走后,他马上推选了具有东林党派背景的官员,御史杨涟顶上,这弥补内阁首辅的亏空,但这个推荐明熹宗朱由校却没有予以批准,估计是对杨涟印象不怎么好,赵大人他们不死心,又联名推荐御史冯从吾,此人是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明代官学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而且是东林党在西北的领袖。此人作风优良,政治过硬,社会名气大,但喜宗以官员的考核即将开始为理由,予以拒绝了。拒绝的真实原因其实就是,天启想在京城的官员中物色一个可靠的人。
魏忠贤见有机可乘,便心领神会的把自己的人马户部尚书李宗延推上,东林党派一干人见推荐冯从吾不管用就把人选换成了高攀龙,高攀龙是江苏无锡人,1562年生,万历十七年(1589年)中进士,世称“景逸先生”。为明朝政治家、思想家,东林党领袖,“东林八君子”之一。
对于东林党人的举荐,高攀龙有些担心,因为自己毕竟和赵南星是师生关系,自己如果担当首辅,朝中内外估计很多大臣都有看法,自己目前的职务又是刑部右侍郎,从这职位到首辅还是跨度比较大,在自己犹豫徘徊的时候,东林党官员们给他打气鼓励。大家都争先恐后的陈述这个职位的重要性,见大家都这么坚决,他只好答应不再推辞。
九月初,推荐书就上奏朝廷了,按照明朝官员选拔的惯例,上奏之后,需要等待三天,那三天的等待是最痛苦的,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这次推荐会不会出岔子,大家心里没有底,是不是像上回一样也不可知,结果,还没到三天,就批准了,高攀龙胜出。对于高攀龙的胜利,东林党人还有些不敢相信,毕竟推荐人还没有这么顺利过,大家欢呼雀跃,喜不自胜。
对于天启皇帝为什么就同意了高攀龙的任命,我们不得而知。魏忠贤为什么不出来捣乱?这也是一个谜。
高攀龙担当首辅之后,立即走马上任。上任之后接手的第一个事情就是关于御史崔呈秀的任职期间的考察,考察制度是建国之初延续的官员审核方式,最早是开国皇帝朱元璋深感于官僚中的弊病,为避免重蹈元朝的覆辙,达到长治久安,于是加强对官吏的官吏,以求能澄清吏治。洪武五年六月,明代的文官考核制度产生,考察的时间实行外官三年一考察,京官六年一考察。负责考察的单位,主要是由检察院和吏部完成。考察的结果关系着官员仕途走向,牵动着朝廷上下的敏感神经。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