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人对意义的寻求》:意义治疗学的经典之作
戈丹,千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花小说网baihuax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73.《人对意义的寻求》:意义治疗学的经典之作
〔奥地利〕维克多·弗兰克著
【作者简介】
维克多·弗兰克(1905~),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和精神病理学家,一般认为他创立了维也纳精神分析的第三大学派(前两派为弗洛伊德学派和阿德勒学派)。二战前曾任维也纳罗斯儿童医院神经病科主任,1942年被关进纳粹死亡集中营——奥斯维辛。他的理论的主要思想在此受到了苛刻的考验,他在此地的经验为他的理论作了证实。二战结束后,弗兰克回到了维也纳,重新开始研究关于意义意志对人的存在的重要性。为了和弗洛伊德的学说区别开来,他自称为“存在分析”,因存在分析常被不严格地使用,所以后来改称为“意义治疗学”。
【内容精要】
弗兰克以一个普通俘虏的身份,阐述在集中营中反复身受的痛苦经验和体认。弗兰克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或观点)来解释营中俘虏们的经历和所做所为。
弗兰克认为俘虏对集中营生活的心理反应,可分为三个阶段:入营之后的阶段,囚于集中营例行生活的阶段,释放且重获自由之后的阶段。第一阶段的症状是震惊。弗兰克以他自己入营时的情况为例,当火车到达奥斯维辛时,每个人的血液都降到冰点。接着便是幻想逐一破灭。意外的是,大多数人心头渐渐滋生出一股顽强的幽默感和好奇心。尽管有那么多的震惊,但冷静的好奇心使得理智能超越环境,进而能以客观的眼光看待周遭的一切。集中营中的俘虏很快就适应了营中生活。最初的反应经过几天后便有了变化,当事人由第一阶段转入第二阶段——冷漠,无动于衷的阶段。此时,他达到了一种情绪死亡的境地,目睹惨状,已不再把眼光移开。这种心智异常客观的情形,可以说是正常且典型的反应。几个星期的集中营生活,已使之看惯了痛苦死亡和垂死挣扎,再也引不起任何感觉了。每当斑疹伤寒患者死去,众俘虏便来抢死者的外衣、木鞋、一根真正的绳子或死者吃剩的马铃薯泥。俘虏们为抢到东西而高兴。弗兰克总会冷眼看过这一幕后,才叫“看护”来移开尸体。营养不良使人神往于食物,很可能也是性冲动的原因所在。即使在梦里,对“性”仿佛也兴趣缺乏。近乎原始的生活,仅仅为了自保就得使出浑身解数的生存环境,使得俘虏完全漠视于自保无益的其他事物。这是普遍缺乏感情的原因所在。在集中营里,普遍存在一种“文化冬眠”现象,但对政治和宗教则是两个例外。营中处处有人毫不间断地谈论政治。宗教信仰的深度和活力令人难以想象,最典型的要算即兴的祈祷或弥撒了。集中营中甚至还举行过“招魂会”。弗兰克认为,生活在集中营里,精神生活还是有可能往深处发展,使人能无视于周遭恐怖,潜入丰富且无挂无碍的内在生活当中。惟有此才能解释令人困惑的现象:看来弱不禁风的俘虏,反而比健硕粗壮的汉子还耐得住集中营的煎熬。为了让读者易于理解,弗兰克用自己的亲身经验进行了说明。在那艰难的岁月里,弗兰克一直想念着他的妻子,与妻子进行精神晤谈,即使弗兰克根本不知道他妻子是生或死。
弗兰克认为,强化内心生活,使营中人遁入过去,把前尘往事一一加以美化,使得人满心渴望再度身临其中,内心生活的活络使俘虏对自然和艺术的美也会有前所未有的体验。在美感的影响下,有时连自身的可怕遭遇都会忘得一干二净。弗兰克与难友们就曾一起欣赏过大自然的美景,甚至大家一起跑到集合场地去看夕阳,并为之心醉情痴。集中营里不时举行一些业余节目。节目中有歌唱、诵诗、讲笑话等,有的还暗暗讽刺营中的人和事。这一切,全是刻意要帮人们忘忧——也确实有所帮助。有些俘虏就因为这种节目很有消愁破闷之效,才不惜拖着疲惫的身子或冒着分不到当日口粮的危险而争先往观。不过集中营里的艺术活动通常有些怪异。为求自保,幽默感是另一项精神武器。弗兰克曾实地训练一位与他并肩做工的友人的幽默感,建议他俩每天至少要想出一则与获释后可能遭遇到的情况有关的趣闻。别的难友有时也会假想一些与未来有关的趣事。在集中营中,一件极其琐碎的小事,也有可能引发莫大的喜悦。弗兰克举了好几个例子来证明这一点。就连只在寝前有时间捉身上的虱子,俘虏们也高兴得很。集中营生活中的贫弱的欢娱,为大伙提供了消极的快乐。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