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抛弃清心寡欲,敢于大胆追求
竭宝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花小说网baihuax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5抛弃清心寡欲,敢于大胆追求
古人曾经大力提倡和推崇过“清心寡欲”,从庄子的虚无主义,到老子的“无为而治”,从儒教的“重义轻利”,到佛教的“四大皆空”,无不要求人们放弃追求和进取的雄心。这些东西结合到一起,构成了“清心寡欲”的深刻而又久远的思想渊源。
古人修身养性,常把“清心寡欲”奉为信条之一;怀才不遇的文人墨客,也常以“清心寡欲”来平息意中不平,冲淡心中失意。至于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制度下的旧式农民,则更要时常用“清心寡欲”来进行可怜的自我安慰和自我麻醉。贫穷把旧式农民的愿望压制到最低的生理限度,愚昧使他们无所求,封建专制更使他们不敢有所求。他们无力同自己的命运抗争,一小块土地便是永恒的乐园。如果风调雨顺,那是上天的恩赐;一旦徭轻赋薄,则更是皇家的仁慈。“清心寡欲”不仅使他们在最低生理限度的生活下,获得一点点可怜的欢乐和慰藉,而且在封建专制统治下,也是他们避免遭祸的一种武器。凡事知足、随遇而安以至逆来顺受,是封建专制时代所要求的道德规范。而一切与之相反的思想、行为,都被视为“大逆不道”,对古圣贤之言稍有微辞,就是“异端邪说”。因此,旧式农民有着十足的胆小怕事心理,一代接一代的长辈们,无不以“清心寡欲”、“知足常乐”训诫和管教后辈。就这样,统治阶级的大力推崇,文人墨客的渲染称颂,加之平民百姓世代相传的“祖宗遗训”,竟使得“清心寡欲”久相流传而不息,并随着历史长河的流逝而深刻地浸透到民族心理素质之中,达到了“刻骨铭心”的程度。
当然,“清心寡欲”未必就是恶德。对于那些贪得无厌、利欲熏心的人来说,“清心寡欲”不啻为一副有效的良药。清心寡欲,能使想入非非者现实一些,使贪婪之徒清廉一些,使牢骚满腹、常怀不平的人心情平静一些。对这部分人来说,确实有必要提倡一下“清心寡欲”。但是,对于多数人来说,却很难说“清心寡欲”是一种美德,它的本质是消极的、保守的,没有出息的。清心寡欲就意味着放弃追求和进取,意味着停滞、守旧和无所作为。它只有过去,没有未来,只有活着的动机,没有生活的激情。它是希望的泯灭,进取动力的干涸和社会活力的衰竭。如果,现代青年都来“清心寡欲”,人人无远大志向和追求,那么,我们的民族就将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