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小说网【baihuaxs.com】第一时间更新《才艺智慧》最新章节。
陈洪绶少年学画
陈洪绶,字章侯,号老莲,出生于公元1598年,诸暨(今浙江绍兴市)人。明朝末年曾任国子监生;明朝灭亡后,因不愿事清,遂去绍兴云门山出家为僧。
陈洪绶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善画山水、人物。他画人物,衣纹圆劲,设色古雅,尤具特点。他作画的成就与当时莱阳的崔子忠并称“南陈北崔”。
陈洪绶能成为著名画家,在于他从小时候对画就有着执着的追求。
陈洪绶出身于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父亲通晓经书,是一位著名学者;他的母亲是一位大家闺秀,能诗善文。这种优越的环境,使陈洪绶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读书刻苦,学习勤奋,到四五岁的时候,就能联诗作对了。他六岁上私塾,七岁时,就成了绍兴远近有名的小诗童了。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又对画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一天,他从书上看到东晋画家顾恺之在南京瓦棺寺画维摩诘像的故事。
故事说:当初修建瓦棺寺的时候,庙里的住持曾向城中的士大夫们募捐,认捐最多的没有超过十万的;而当时并不富裕的顾恺之,却一下认捐了一百万。人们听说后,无不震惊异常。事后,顾恺之吩咐主事和尚,给他准备一堵粉刷好的墙壁,他要在上面画一幅维摩诘像。他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来画这幅画,当画接近完工,只待点睛时,顾恺之提出条件说:“凡第一天来看画者,须捐钱十万;第二天来看者,须捐钱五万;到第三天再看时,可以随意捐献。”
等到了点睛那天,寺中拥进了无数观众,顾恺之当众给画像点眼珠,刹时“光照全寺”,画中人像活了一般,充满生机,不一会儿,收到的捐钱就达到一百多万。从此,顾恺之的大名便家喻户晓。
陈洪绶看的虽然是个故事,但他看着看着,竟像自己亲临其境一般,当他念到顾恺之点睛后,刹时“光照全寺”,画中人像活了一样时,他高兴地拍手叫道:“点得好,点得好!”
过去读书时,陈洪绶一有空闲,也喜欢画个人画个鸟什么的,但只是画着玩而已;过去,他也听说过“画龙点睛”的成语,只理解为指写诗作文章;而今天,他对“点睛”一语,却有了过去从未有过的深刻认识。于是,他到处寻找,借来了顾恺之的《魏晋胜流画赞》和《论画》两部书,一有空便仔细阅读,认真临摹,渐渐地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他的住处附近,有一座关羽庙,庙中有关羽、周仓、关平的塑像,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他每逢下学后,或者节假日,便去关羽庙临摹。说他是临摹,实际上他并没有临摹工具,人们经常看到的是,当络绎不绝的男女老幼跪拜关羽像的时候,陈洪绶正拿着一段木炭在画几位神佛的像。人们谁也不理会,谁也不干预,都认为他是在画着玩。谁知他这种“画着玩”,天长日久,竟越画越形象,越画越逼真。
这年的春天,父亲带他去萧山一个叫米斯行的人家中做客。当大人们在客厅谈论学问的时候,陈洪绶到庭院去玩,忽见庭院中有一堵墙刚刚粉刷完毕,又白净,又光滑,是个画画的好去处。于是,他未加思索,便从兜中掏出笔来,画起了关羽像。在画的过程中,因为他个矮,有的地方画不上,便踩到凳子上去画。
正在这时,米斯行听说一个孩子在他刚刷好的墙壁上乱画,气急败坏地忙去制止。
但是,当他走到跟前一看,愣住了,一尊七八尺高的关羽像屹立在墙壁上,身材魁伟,凤眼长髯,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米斯行越看越高兴,不由得连连称赞说:“画得好,画得好!”
然后,他又问陈洪绶的父亲:“这孩子不是个小诗童吗,现在怎么又成了小画童了?”
陈洪绶的父亲说:“我只知道他有时候画着玩,怎么画到了这般程度,我也不清楚。”
此后,米斯行索性把这庭院改成了关羽祠,前来观看的人络绎不绝。
小画童的名声也随之很快传开了。
陈洪绶自从画关羽像出名后,邻人称赞,父母高兴,亲朋前来祝贺,也有不少社会名流专程拜访、求画。
在一片赞扬声中,十一岁的陈洪绶,头脑却十分清醒。他想:自己不就是会画关羽的像么?如果画其他的像,未必就能画得好;自己的这么点本领,算得上什么呢?既不是专业人才,更谈不上什么画家,有什么值得祝贺的?因此,对来贺来访的人们,为父母所逼,他一开始还见上一见,说几句谦虚之语;可是三天后,他便闭门谢客了。
为了进一步提高绘画的技巧,他对父亲说,要去钱塘拜著名画家蓝瑛为师。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天才一秒记住【百花小说网】地址:baihuaxs.com,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